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论西藏冈瓦纳型与特提斯型动物群的生态关系



编号 zgly0000001156

文献类型 汇编论文

文献题名 论西藏冈瓦纳型与特提斯型动物群的生态关系

作者 金玉玕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母体文献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论文集 

年份 1980 

出版信息 北京:中国科学院,1980.5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讨论会  论文集 

文摘内容 我国二叠纪的海生动物群,传统地被认为属于特提斯大区。按照腕足动物群等的分布情况,大体可分为略呈纬向分布的三个区。喜马拉雅区系或南区基本上处于北纬32度以南、怒
江以东,属于冈瓦纳古陆北绿海生动物区系的一部分。北山区系或北区为古生代地槽区,与北方海洋动物大区贯通,南界在北纬42度附近。白西昆仑山至台湾省的其它地区为扬子区系
或中区,以典型的特提斯动物群此较繁盛。各区系的分布反映了气候带的分异。而且,各区进一步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具有不同群落类型的小区,以反映其它环境条件的变化。
南区的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大体代表了冈瓦纳古陆边绿陆棚海的一个海浸沉积序列。岩相变化的趋势之一是陆源碎屑的含量和粒度自下而上,从近岸至远岸逐渐减低,碳酸岩相应增
多,介壳灰岩、生物砾居亮晶灰岩被礁灰岩或生物砂屑泥晶灰岩代替。随之,海生底栖动物群落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近岸群落与远岸群落在纵向和横向形成更替。晚石炭世在共南侧
出现了以瓣鳃类Eurydesma为主的滨海群落,在区内有Stepanoviella占优势的近岸群落。后者与北侧以产Liraplicota等为特征的远岸群落之间有一些共同分子。早二叠世含
Lingula的临滨群落出现在南侧;盛产Spiriferella等大型腕足类的群落多出现近岸沉积中,分异度很高的礁相或近礁相的Comuquina群落出现在较高的层位或较北的地区,并往
往被作为特提斯动物群的代表。
北区和南区具备许多共同的属种,并且群落的结构也相似,所以可以对南区的群落分布模式进行验证。在这一地区,Spiriferella群落和礁相群落在纵向可以交替出现,在横向可
以互相过渡。由此推断,目前所指的喜马拉雅区系的冈瓦纳动物群和特提斯动物群,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适应不同底质和深度的底栖群落。
根据这一群落分布的格局,可以比较确切的恢复古地理环境,并且表明,晚石炭世以来,在南区的并没有大幅度的“漂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