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



编号 zgly0001304569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

作者 向悟生  李先琨  吕仕洪  欧祖兰  陆树华  覃家科  王晓英  叶文培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541006  广西桂林  541006 

母体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卷期 2005年04期

年份 2005 

分类号 Q948.1 

关键词 漓江流域  红壤侵蚀区  小气候  植被恢复 

文摘内容 为给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漓江上游流域红壤侵蚀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差异,采用“以空间导时间”的方法分析植被退化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由于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退化,主要的小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照度的垂直差异和时间变化非常小,而草丛群落以及灌丛群落的照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垂直差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0 cm以上的高度,照度的时间变化比较明显;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非常小,一般在0.5℃以下,在监测时段内其气温的变化幅度在2℃左右,而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相对较大,气温垂直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到6℃; 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一般在5%以下,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可达25%;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的土壤内部温度变幅最小,在 0.5℃以下,而灌丛群落的波动幅度较大,可达8℃左右。总体而言,在植被退化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气地温差不断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同时,主要小气候环境因子的时空波动性从平缓渐趋剧烈。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