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北京八达岭地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编号 zgly000164166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北京八达岭地区油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作者 王玲  赵广亮  杨雨果  耿玉清  孙玉军  周红娟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 

母体文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 2018年09期

年份 2018 

分类号 S714.3 

关键词 油松  土壤动物  枯落物  陷阱法  群落多样性  北京八达岭 

文摘内容 【目的】研究油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为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陷阱法和Tullgren干漏斗法,于2015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收集地表和新鲜枯落物层(Oi层)、半分解枯落物层(Oe层)以及矿质土层(0~2cm的矿质土壤表层(界面层)、2~5cm和5~10cm土层)的土壤动物。对收集到的土壤动物进行鉴定分类。【结果】2015年5月、8月、10月3次共收集土壤动物2 799只,隶属于6纲22目22科。3次收集的地表土壤动物共有优势类群为弹尾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地下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真螨目、寄螨目和弹尾目。5月地表土壤动物功能类群以植食类为主,8月主要为植食类和捕食类,10月各功能类群的个体密度差异不明显。3次调查的地下中小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均以腐食类为主。不同采样时期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的垂直变化规律不同,5月和8月Oi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与Oe层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矿质土层,而10月各深度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差异不显著。就土壤动物个体密度的变化规律而言,5月Oi层个体密度显著高于Oe层和矿质土层,但在8月和10月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Oe层最大,且显著高于Oi层和矿质土层。【结论】枯落物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较矿质土层丰富;半分解枯落物层土壤动物个体密度较新鲜枯落物层高。在矿质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呈减小趋势。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