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黄土区次降雨条件下林地径流和侵蚀产沙形成机制——以人工油松林和次生山杨林为例



编号 zgly0000380825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黄土区次降雨条件下林地径流和侵蚀产沙形成机制——以人工油松林和次生山杨林为例

学科分类 220.1040;森林土壤学

作者 潘成忠  2  上官周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母体文献 应用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5,16(9)

页码 1597-1602

年份 2005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水土保持  产流产沙  森林植被  黄土高原 

文摘内容 以黄土区两种常见森林植被(次生山杨林和人工油松林)长期定位观测试验为基础, 从水量平衡和径流产沙机理出发, 分析了次降雨条件下两种林地和荒地坡面产流产沙过程, 结果表明, 次降雨量在5.0~50.0mm范围内。油松林和山杨林的林冠和枯枝落叶层总截留率分别为15.45%~56.80%和20.56%--47.81%, 且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 与荒坡地相比, 林地土壤入渗性能显著增强, 尤其是0~20cm土层, 分析表明, 在一般降水条件下林地无径流产生; 而在降雨雨强为2.5mm·min^-1和历时30min条件下, 山杨林地无地表径流产生, 荒坡地的径流流速和径流挟沙浓度均为油松林地的23.5倍, 而其径流剪切力和径流能量均为后者的8倍; 油松林地的径流量和产沙量比荒地分别减少了87.6%和99.4%, 与径流小区多年(1988~2000)观测平均值(分别为87.0%和99.9%)相近。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