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植被退化原因及其保护策略



编号 zgly000031259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植被退化原因及其保护策略

作者 汪诗平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数量植被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母体文献 草业学报 

年卷期 2003,12(6)

页码 1-9

年份 2003 

分类号 S812.8  X171.4 

关键词 “三江源”  植被退化  自然保护区 

文摘内容 对治多县32年的降水和气温变化资料的分析表明,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出现了较明显的增温减水现象, 大气干旱加重, 空气中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 因而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干旱化, 不利于该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和维持。同时, 由于人口和家畜数量的增加, 每个羊单位占有可利用草地从1953年的2.3hm^2降低到1994年的1.1hm^2, 使牧压成倍增加。与60年代相比, 平均产草量降低了50%以上, 而有毒有害类杂草增加了20%~30%。到目前为止, 约有1/3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 约有1万hm^2的天然草地已经荒漠化或沙化, 主要分布在水边、河岸附近、滩地、坡麓和居民点周围即冬季牧场, 是局部的退化; 但夏季牧场牧压较小, 牧草利用率较低, 因而保持相对良好状态。由此可见, 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载过牧。但气候的干旱化给过牧对草地的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叠加效应加速了草地的退化沙化。同时, 由于气候的干旱化可能导致高寒草甸面积的缩小, 使高寒草原及荒漠草原的面积有扩大的趋势, 从而导致该地区草地总生产力的下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