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大黑山生态修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编号 zgly000137182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大黑山生态修复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

作者 杨慧玲  高鹏  王华伟  丁福俊  戴武刚 

作者单位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农业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辽宁朝阳市水土保持局 

母体文献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年卷期 2009年05期

年份 2009 

分类号 S152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植被类型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文摘内容 运用土壤粒径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理论,对大黑山生态修复区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粒径的质量分数分布差别很大,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林地比荒草地高87.47%和89.94%,砂粒含量和细砾与粗砾含量林地比荒草地低25.09%和19.19%;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黑桦+山杨混交林、蒙古栎和山榆等天然次生林地明显高于山杏和油松等人工林地。2)有林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明显大于荒草地,天然次生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大于人工林,且以天然次生混交林最大。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0.05 mm的黏粒含量和粒径0.05~0.25 mm之间的粉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土壤的颗粒越小,细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大。4)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不均匀系数呈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着土壤不均匀系数的降低,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大。除荒草地外,大黑山生态修复区其他5种植被类型土壤均为不均匀性良好的土壤,以天然次生林土壤粒径分布结构较好,尤其是以天然次生混交林的最好,其次是人工林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