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编号 zgly0000391072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植物残茬对土壤酸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学科分类 220.1060;森林生态学

作者 李志安  邹碧  丁永祯  谭万能  夏汉平  沈承德  孙彦敏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5,25(9)

页码 2382-2388

年份 2005 

分类号 Q948  S154 

关键词 酸性土  去羧化  超量碱  植物残茬  土壤改良 

文摘内容 土壤强酸性是作物生长的最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某些植物残茬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pH, 降低活性铝含量, 提高作物产量。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因种而异, 最高土壤pH升幅可达4.53个单位, 多种豆科植物材料可使土壤pH提高2个单位以上, 当pH>5时, 土壤溶液活性铝降至极低水平, 从而消除铝害。植物残茬改良土壤酸度的效能受植物残茬自身特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而且pH的上升通常在几个月后消失, 但这种效能对当季作物有效。植物体内有机酸根的去羧化作用被认为是pH上升的主要机理之一, 去羧化机理存在的主要证据是, 随着土壤pH升高, 植物材料内的可溶性有机成分下降, CO2排放与pH上升高度相关, 以及杀菌条件下土壤pH上升速度显著减慢。超量碱机理是植物残茬导致pH上升的又一可能的重要机理, 亦即有机盐的作用, 有机盐分解转化为碳酸盐, 其作用与石灰完全相似, 有机盐水解也可导致土壤溶液的碱性反应。铵化作用与硝化作用是高氮植物材料影响土壤酸度的重要机理, 有机氮的铵化直接消耗质子, 铵的硝化则产生质子, pH的变化与这些氮过程高度相关。含硫植物材料及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产生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也可对土壤pH产生影响, 但它们的作用较小。综合来看, 去羧化作用机理基于间接证据, 没有得到严格验证, 超量碱机理可能是土壤pH上升的主要原因, 超量碱只能转移, 不能制造, 含超量碱高的外源性有机材料施入耕地, 将是改良土壤酸度, 提高作物产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