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



编号 zgly0001683278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

作者 李婷  张丽  李朝丽  张乃明  岳献荣  刀博福  夏运生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9年05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7.43  X52 

关键词 土著丛枝菌根真菌  间作  红壤  氮形态 

文摘内容 为了研究土著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间作模式对坡耕地红壤径流氮形态变化的响应,通过自然降雨条件下的径流小区模拟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模式(单作玉米、玉米/大豆间作、单作大豆)和不同菌根处理(抑菌(喷施苯菌灵)、未抑菌)进行研究。根据2017年6—9月采集的6次径流水样,分析比较菌根与间作复合处理下径流氮形态变化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6次取样时间内,地表径流总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态氮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铵态氮浓度则表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并趋于平缓。所有复合处理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总氮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显著降低35.0%和42.1%。无论何种种植模式,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均明显低于抑菌处理,其中间作-未抑菌处理的径流硝态氮浓度较抑菌处理下的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26.2%和33.9%。无论是否抑菌,间作处理的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单作玉米与单作大豆处理,间作-未抑菌处理下其浓度最低,较单作玉米-抑菌与单作大豆-抑菌处理明显降低34.8%和28.2%。由此可见,土著AMF与玉米/大豆间作对径流氮流失具有一定的协同削减潜力。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