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胡杨的夜间蒸腾——来自树干液流、叶片气体交换及显微结构的证据



编号 zgly000154678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胡杨的夜间蒸腾——来自树干液流、叶片气体交换及显微结构的证据

作者 鱼腾飞  冯起  司建华  张小由  赵春彦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 

母体文献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 2017年09期

年份 2017 

分类号 S792.11 

关键词 树干液流  叶片气体交换  气孔显微结构  夜间蒸腾  组织补水 

文摘内容 不完全的气孔关闭引起的夜间蒸腾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其大小与水汽压差和土壤水分有效性正相关,这意味着荒漠河岸林是研究夜间蒸腾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木质部液流、叶片气体交换、显微结构及环境因子测定证实了胡杨夜间蒸腾的存在:1)夜间叶片气孔是不完全关闭的,平均气孔导度为45 mmol/(m~2·s),远大于文献报道的杨属最小气孔导度(约为5 mmol/(m~2·s)),平均蒸腾速率为0.7 mmol/(m~2·s),两者分别占白天的26%和17%,这表明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主要是气孔开放引起;2)木质部平均液流速率白天为31.3 cm/h,夜间为16.5 cm/h,约为白天的53%,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液流速率与水汽压差均呈显著的对数关系,水汽压差可以解释55%的夜间液流变化,这表明夜间液流由蒸腾和组织补水两部分组成,因此,如何将夜间液流区分为夜间蒸腾和组织补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与木质部水势和径向生长变化是一致的,而与水汽压差是相反的,说明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是组织补水而非蒸腾。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