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编号 zgly000170622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秸秆还田对黄土风沙区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者 高日平  赵思华  刁生鹏  高宇  任永峰  赵沛义  袁伟  高学峰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内蒙古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内蒙古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  武川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丰镇市农牧业局 

母体文献 土壤通报 

年卷期 2019年06期

年份 2019 

分类号 S154  S513 

关键词 黄土风沙区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产量 

文摘内容 针对内蒙古黄土高原风沙区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处置不当和农田土壤生态退化等问题,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小区试验,探究了0、3000、6000、12000 kg hm-2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全生育期农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动态变化及作物产量的影响。0、3000、6000、12000 kg hm-2秸秆还田量分别相当于当地单位面积玉米农田年生产秸秆数量的0%、25%、50%和100%。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年际间变化趋势一致。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21.4%、30.9%和16.5%(P <0.05),秸秆还田量25%和50%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提高(P <0.05),而秸秆还田量50%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6.8%(P <0.05);秸秆还田量25%、50%和100%处理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提高了27.3%、33.7%和28.7%,真菌数量提高了9.3%、13.0%和11.1%,放线菌数量提高了22.3%、31.9%、29.3%。在产量方面,秸秆还田量50%处理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1.7%和12.1%。综上所述,秸秆还田量25%(3000 kg hm-2)、50%(6000 kg hm-2)和100%(12000 kg hm-2)均可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及作物产量,尤其以秸秆还田量50%效果最显著。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