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



编号 zgly000149635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土石山区不同农作方式下坡面径流氮素流失过程

作者 刘晓君  李占斌  宋晓强  同新奇  张铁钢  龙菲菲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 

母体文献 水土保持学报 

年卷期 2015年01期

年份 2015 

分类号 S157.1 

关键词 模拟降雨  农作方式  氮素流失  迁移过程 

文摘内容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裸地(BL)、花生(PL)、50%裸地+50%花生(BP)、50%玉米+50%花生(CP)和秸秆覆盖(SC)5种农作方式下,丹江鹦鹉沟小流域坡面小区径流氮素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量表现为裸地BL>SC>CP>BP>PL;随降雨时间延续,地表径流均呈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其中BL小区增长速度最快,BP措施下出流时间最长(降雨后第6min),花生立地条件下每5min地表径流变化稳定在0.30~3.46L之间。径流中氮素流失浓度表现为BP>CP>PL>BL>SC,随时间呈波动增加趋势,沿坡面由上至下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受农作方式的影响,氮素流失在时间、空间上变化规律不同;总氮、硝态氮流失浓度最大增幅分别可达45.54%和55.79%,流失量分别在15.90~110.81mg/m2和15.58~90.33mg/m2之间;径流中氮素浓度的变异性略大于对应的地表径流。农作方式与硝态氮呈正相关,与总氮相关性不显著。在鹦鹉沟小流域农田养分流失不容忽视,需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秸秆覆盖措施既能有效保持土壤养分,又可保证入河径流量,是值得推荐的水保措施。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