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赭曲霉毒素产生菌筛选方法的对比与优选



编号 zgly0000807467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赭曲霉毒素产生菌筛选方法的对比与优选

作者 蒋春美  师俊玲  刘延琳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母体文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 2012(3)

页码 169-174

年份 2012 

分类号 TS201.3 Q93-332 

关键词 赭曲霉毒素A  紫外荧光法  OTA胶体金试纸条  产生菌筛选 

文摘内容 【目的】:探求一种能够快速、准确地筛选出赭曲霉毒素产生菌的分析方法, 为赭曲霉毒素的检测与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分别采用紫外荧光法、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法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 对分离自葡萄表面的189株霉菌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的能力进行分析, 并对3种方法的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其中在紫外荧光法中, 黑曲霉接种至可可浆培养基(ccA)培养, 其他霉菌接种至察氏培养基(CA)培养, 培养后能够产生荧光的菌株被认为是0TA产生菌。同时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0TA胶体金试纸条对所有菌株培养物中的0TA进行检测。【结果】:以HPI。C检测结果为标准, 用紫外荧光法对0TA产生菌初筛的假阳性率较高, 假阴性率为0; 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法用于筛选OTA产生菌的假阴性率为47.4%, 假阳性率为0, 适合于产毒量高的菌种筛选。【结论】:用紫外荧光法作为0TA产生菌的初筛方法可以排除大部分非0TA产生菌, 漏检率低, 从而大大降低HPLC检测的工作强度和检测成本; 将紫外荧光法和HPLC定量分析结合使用, 可以快速、准确地分离到OTA产生菌; 将紫外荧光法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相结合, 可以快速筛选OTA产量高的菌株, 且该方法较为经济, 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较小。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