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



编号 zgly000069680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

学科分类 220.1070;森林植物学

作者 王莹  阮宏华  黄亮亮  冯育青  齐艳 

作者单位 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林业大学湿地生态研究中心  苏州市湿地保护与管理站 

母体文献 生态环境学报 

年卷期 2010,19(4)

页码 913-918

年份 2010 

分类号 S154.1 

关键词 围湖造田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土壤易氧化碳  季节动态 

文摘内容 围湖造田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试验地,测定分析了该围湖造田区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林和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10 cm、1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含量的差异,以及土壤易氧化碳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 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林地显著高于农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土壤易氧化碳含量随季节与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香樟林与毛竹林春夏季节大于冬季,水杉林与农田季节波动较平缓。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均随土层增加含量递减。与围湖地区内的溪流底泥相比,林地与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有明显增加;与旱地发育的植被土壤相比,围湖后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易氧化碳含量较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特征,因此在研究全球碳循环中,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应该给予充分考虑。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