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zgly0000558466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若尔盖高原湿地甲烷排放的时空异质性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重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院
母体文献
生态学报
年卷期
2008,28(7)
页码
3425-3437
年份
2008
分类号
S944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温室气体通量
景观
时间动态
空间动态
地表水位
植物高度
文摘内容
集中于北美落基山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零星报道远不能解析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因此,世界范围内其他区域高山湿地甲烷排放的研究对于合理估计全球高山湿地甲烷源强,意义重大。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基于3种典型湿地类型的甲烷排放数据,认为若尔盖高原湿地生长季甲烷的平均排放量为4.69mgCH4m^-2h-1。同时根据2a数据,初步分析了甲烷通量及其对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甲烷排放昼夜变化具有双峰模式(主峰出现在15:00,次峰出现在06:00),可由土壤温度以及植物气孔开启来解释。(2)若尔盖湿地甲烷排放季节动态较为典型,即在7月份或8月份出现排放高峰,冬季甲烷排放较少。生长季,对3类群落类型,表面温度与甲烷排放显著相关(r2=0.55,P〈0.05,n=30),地表水位和植物群落高度与甲烷排放相关性更为显著(r2=0.32,0.61,P〈0.01,n=30)。分析认为该季节节律是由温度以及植物生长状况直接影响的,而水位则是使该节律发生波动的原因(高原气候)。(3)群落尺度下,物候学上相当重要的两个时期,甲烷排放通量均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植物生长高峰变异系数为38%,积雪融化高峰为61%)。通过逐步回归线性分析,发现植物生长高峰期,地表水位和群落高度是影响甲烷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r2=0.43,0.59,P〈0.01,n=30)。(4)景观尺度下,生长季,景观尺度下甲烷排放有较大的空间变异,湖滨湿地甲烷平排放量最高为11.95mgCH4m^-2h-1,其次为宽谷湿地,其排放量为2.12mgCH4m^-2h-1,河岸湿地表现为甲烷吸收,其吸收量为0.007mgCH4m^-2h-1。地表水位、植物地上生物量以及植物高度能够很好地解释甲烷排放的景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