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障碍因子研究



编号 zgly0001496314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障碍因子研究

作者 刘文深  刘畅  王志威  滕文凯  汤叶涛  仇荣亮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广东省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 

母体文献 土壤学报 

年卷期 2015年04期

年份 2015 

分类号 X171.4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  植被恢复障碍因子  土壤物理结构  土壤铵态氮  土壤酶活性 

文摘内容 以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不同废弃时间的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植被调查、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和酶活性分析,探讨稀土矿尾砂地植被恢复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尾砂地植被覆盖度随着废弃时间增加而增加,在废弃10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72%,但其群落组成仍相对简单(仅3种);尾砂地土壤黏粒含量(6.00%~9.66%)和土壤有机质含量(0.5~1.5 g kg-1)均远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而尾砂地土壤容重(1.26~1.43 g cm-3)则明显高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废弃1年的尾砂地土壤电导值显著高于废弃3~10年的尾砂地土壤和对照区土壤,土壤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则高达400 mg kg-1和500 mg kg-1,但废弃3~10年后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已趋于痕量,且在所调查的废弃3年和6年的尾砂地0~100 cm剖面内土壤铵态氮含量也极低,表明尾砂地土壤铵态氮在废弃3年内已流失殆尽,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导致的土壤氮素等营养匮乏也是尾砂地植被恢复的主要障碍之一;尾砂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26.7 mg kg-1)、土壤脲酶活性(<29.9NH3-Nmg kg-1h-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7.10 phenol mg kg-1h-1)均显著低于周边正常植被区土壤,表明尾砂地土壤氮、磷循环受到抑制。本研究表明,废弃3~10年内离子型稀土矿尾砂地的土壤理化生性质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尾砂地土壤面临土壤重建的问题,需要引入合适的人工干预如土壤改良才能加快尾砂地植被恢复。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