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毛白杨锈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编号 zgly0001015463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毛白杨锈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病原菌形态的观察

作者 葛广霈  景耀  谌谟美  时全昌 

作者单位 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西北农学院林学系  内蒙林学院  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母体文献 林业科学 

年卷期 1964年03期

年份 1964 

关键词 病原菌  发生发展规律  萌发  相对湿度  叶背面  锈病  主要来源  发病率  病害流行  接种点 

文摘内容 毛白杨锈病对于毛白杨苗木和幼树生长是极不利的。这种病害在我国尚系初次发现。病原菌以菌丝状态在寄主冬芽或嫩梢中越冬,春季3、4月间冬芽开展时即在嫩叶上出现夏孢子堆,成为初灰侵染的主要来源。4月下旬—5月上旬是病害的大暴发期,6月底—7月初达到高峰,并持续到9月底。接种在叶背面绒毛上者,予以大气饱和湿度,在19.8—23.6℃中,1—2天即萌发;但接种在叶面者极少萌发。潜育期在日平均温度14.2—19℃中(变温范围15.6—23℃)为时4—4.5天。病害流行期中,月平均温度为18.2—26.8℃,相对湿度低达48.1%时仍不受影响。冬孢子堆多生于叶背面原来生夏孢子堆处的外围或附近处,隆起作馒头状,其上复有寄主的表皮组织。各孢子为棱柱状,顶端略平而圆,无棱角,上宽下窄,淡褐色,37.5—50×7.5—10微米大小,壁厚2微米,表面平滑。根据冬孢子形态,病原菌暂定名为 Melampsora rostrupii Wagner。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