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中文期刊论文

8个山荆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编号 zgly0000656591

文献类型 期刊论文

文献题名 8个山荆子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学科分类 220.1520;林木遗传学

作者 王雷宏  郑玉红  汤庚国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 

母体文献 西北植物学报 

年卷期 2010(7)

页码 1337-1343

年份 2010 

分类号 Q346.5 

关键词 山荆子  ISSR  遗传多样性 

文摘内容 采用ISSR标记对中国北方地区的8个山荆子居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探讨山荆子在苹果属植物演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1)从55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1个多态性引物,共扩增出71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9个,多态位点达97.47%.(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670,Neis基因多样性(H)为0.2846,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399,多态位点百分率(PPB)=80.22;基因流(Nm)为1.6591,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316,Φst值为0.2360.(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0.1555、0.1369、0.1258处8个山荆子居群分别聚为两大类、三亚类、四小类,但居群聚类位置与地理位置无明显的相关性.(4)山荆子的居群内遗传多样性贡献率占76.40%,而居群间的贡献率占23.60%,说明山荆子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分布在居群内,但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也较高.由此推测,山荆子的起源中心在华北和东北范围内,其中灵空山(山西)和塞罕坝(河北)居群可近似为核心居群;ISSR标记与花部的一些性状可能有连锁关系.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