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聚焦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地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与科尔沁沙地交界地区的赤峰市历史上多年饱受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之苦。近年来,赤峰市大力发展沙区生态型农牧业和多种养殖业,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截至2003年底,赤峰市58%%的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7.8%%,人均有林7.1亩。
  加快防沙治沙促进农民增收
  许嘉璐指出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记者王翰林) 今天是第1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今年防治荒漠化日的主题是“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在今天召开的“加快治沙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座谈会上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事关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防治荒漠化在维护生态安全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加速推进防治荒漠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出席座谈会。
  许嘉璐指出,各级领导做防沙治沙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所谓正确的政绩观,就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造的福,不只是指人民当前的福,应该也是指人民长远的福、根本的福;所谓科学的政绩观,就是我们的任何作为、任何政绩都要符合科学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只有树立了正确、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才能带着浓厚的民族感情、爱民的感情去做好防沙治沙工作。
  许嘉璐强调,要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坚持依法治沙。各级人大要加强对“防沙治沙法”实施的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法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切实加强领导,把防治荒漠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副主任江泽慧说,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拓防治荒漠化工作新局面。
  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等有关部门领导参加座谈会。
  锁住黄沙待何时
本报记者 王翰林
  今天是第1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案头有一份国家林业局日前发布的2004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灾害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截至5月底,我国北方地区共发生18次沙尘天气,其中强沙尘暴1次,沙尘暴5次,扬沙浮尘天气12次。虽然今年沙尘天气较2003年偏多,但总的来看,今年的沙尘天气频次仍属正常年份。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的18次沙尘天气中,单次影响范围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沙尘天气有2次,50~100万平方公里的有3次,50万平方公里以下的有13次。西北、华北及东北等地区的15省(市、区)的800多个县(旗、市),3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沙尘影响,受影响的人口近5亿,受影响耕地面积4700多万公顷,园地600多万公顷,草地1.2亿公顷。其中3月9~11日的沙尘天气为2004年春季影响范围最大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影响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2.9亿。3月26~28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今年最强的一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影响面积约12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约为7000多万。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沙尘天气的急剧上升,是我国荒漠化日益严重的一种体现。他介绍说,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并且仍以年均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由于受荒漠化影响,不少地方由于河水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丧失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荒漠化直接危及我国1亿多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数亿人口的生存环境和质量。最近几年,境内外的沙尘暴频频袭击我国北方地区,南方省区也难以幸免,有时甚至波及周边国家和地区。
  面对肆虐的荒漠化,我国人民开展了不懈的奋争:截至2003年底,全国累计治理荒漠化土地2050万公顷,有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据监测,京津治沙工程区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20%%,一种全新的生态景观已经开始在沙区展现。防沙治沙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京津治沙工程区有1622万人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与1999年相比,工程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080元。京津治沙工程区产业结构逐步得到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在长期的防治荒漠化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绿化意识不断加强,并逐步形成了“沙害不除、战斗不止”的治沙精神。 (新华社记者 张领 摄)
   科技日报 20040617

关键词 林业政策  林业建设  科技  绿化  造林  荒漠化  防沙治沙  生态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