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学界和社会对桉树发展存在一些误区。作者基于对桉树40余年的研究和30余年的联合攻关,创立了桉树生态营林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了多种生态营林模式,并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推广应用100万公顷以上,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鱼与熊掌兼得。
桉树的独特优势与多重价值
桉树主产澳大利亚,是桃金娘科桉属、杯果木属和伞房属的统称,共有1034种,其中亚种219个、变种9个。桉树人工林是全球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用途较广、效益较好的人工林之一,全球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面积超2500万公顷。巴西现有桉树人工林面积约76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中国桉树人工林面积约600万公顷,居全球第二位,在保障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实现“双碳”战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产量、效益均居全国首位,以占全国1%的林地贡献了全国40%的木材,支撑广西万亿林业产业发展。
桉树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多重价值:一是桉树的生长速度显著高于本地其他树种,以尾巨桉、巨尾桉、巨桉等为例,其生长速度是马尾松的3.5倍、杉木的2.3倍,是格木、红锥、降香黄檀等乡土阔叶树的5倍以上。桉树的年胸径生长量5—10厘米,树高生长量4—8米,造林当年成林,5年成材。二是桉树不仅适于短周期、中小径材经营,也适用于长周期、大径材经营。三是桉树林分产量很高,长期监测表明,4、7、10、13、21、25、30年生桉树林分的蓄积量分别是每公顷60.33、144.50、307.30、355.29、579.43、684.00和967.50立方米。4年生桉树林分蓄积量与全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相当,21年生桉树林分是全国人工林平均蓄积量的9.8倍。四是桉树与乡土树种混交存在普适性、通用性和生态互补性,表现出正协同效应,可使其混交树种的产量增加10%—55%。五是桉树分类群超1000个,具有极其丰富的种内和种间多样性。桉树用途广泛,是全球著名的硬木资源,是制浆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旋切单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家具制造业的主要用材,是优质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此外,桉叶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日用化学品及医药领域。目前,桉树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广西桉树产业链每年产值高达5000亿元以上,支撑着广西万亿林业产业的发展。
桉树传统营林存在的痛点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桉树发展也不例外。在我国现行的林业分类经营理论的指导下,森林被区分为商品林和生态公益林两大部分。前者的经营理念是木材生产最大化,后者是生态服务最大化。
桉树人工林属于商品林,一直以来以木材生产最大化为目标。为了实现木材生产的最大化,桉树传统营林主要采取短周期、高代次纯林连栽的营林制度,通过高强度经营来维持桉树林分的木材生产。
据我们对广西、广东、海南500多个样地的调查监测发现,在桉树传统营林方式下,6代林的林下植物物种丰富度比1代减少70%,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减少90%以上,入侵植物的覆盖度高达90%—100%。同时发现,由栽培1—2代林下以木本植物功能群为优势逐渐过渡到以禾草植物功能群、入侵植物功能群为优势。与1代林相比,6代林的土壤有机碳、总氮、全磷分别减少16.12%、31.42%、41.17%;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减少8.87%、24.34%、22.64%。同样,6代林分的木材蓄积量和生产力分别比1代林下降50%和52%。虽然桉树传统营林在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木材产量,但经营5—6代的林分普遍存在“生产力一代不如一代”“营林成本一代比一代高”“生物多样性一代比一代低”“病虫害和生态风险一代比一代严重”“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等痛点难点问题。因此,我们对桉树人工林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保持理性和清醒的认识。
桉树生态营林助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保护的权衡和协同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国内现行的“林业分工论”认为,人工林难以承受生态与经济的双重重负,木材产量与生态服务不可兼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可能双赢。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我们进行了长达40年的潜心研究,走遍了广西、广东、海南等桉树主产区,基于营林制度、经营策略、经营途径和发展方式的全面变革,将生态学、经营学理论与技术深度融合和系统创新,首次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并创立了桉树生态营林理论和技术体系,涵盖良种壮苗、多树种科学组配、林地清理、整地、施肥、抚育、病虫害防控、采伐、更新整个生态营林闭环。从根本上颠覆了桉树传统营林理论和技术,为破解桉树人工林生态风险和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与技术体系以适度降低经营强度、多树种科学组配、生物多样性保育、自肥功能提升、稳定性增强、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短中长周期复合经营为核心,结合国家南方速生丰产林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需要,在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七坡林场、东门林场、钦廉林场、大桂山林场等10余家大型林业企业广泛应用,同时辐射华南、西南的广东、海南和云南省,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03.21万公顷。同时,提出并建立了桉树+红锥、桉树+格木、桉树+望天树、桉树+降香黄檀、桉树+闽楠、桉树+醉香含笑、桉树+沉香、桉树+壳菜果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桉树采取短、中周期经营。短周期经营轮伐期为7年,采伐利用后萌芽更新;中周期经营轮伐期为10—15年。乡土大径级树种采取长周期经营,轮伐期为15年以上。经对桉树+红锥、桉树+格木、桉树+望天树、桉树+降香黄檀复合经营模式长达12年的连续监测表明,与传统营林比较,桉树的木材产量增加25%;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高,其中生物多样性增加37%、土壤质量指数提高15%、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7%;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营林成本降低30%—50%;同时,还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桉树生态营林技术在国家储备建设中累计应用面积57.33万公顷,平均每公顷新增木材产量35.65立方米。
桉树生态营林技术体系的应用,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利用率,提高了林分的稳定性,大大减少了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施用,近10年来化学品减量15.79万吨,有力地支撑了林业化肥零增长行动。
桉树生态营林的实施不仅显著降低了应用区域的外来植物入侵、土壤质量退化和生态安全风险,还修复退化林地57.33万公顷以上,显著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817.43亿元,较桉树传统营林提升30%以上;解决了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不可兼得的重大技术难题,实现了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提升,以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温远光 周晓果 明安刚 孙冬婧)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