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华东院:凝心聚力绘蓝图 奋楫笃行臻新程



北疆护绿”2024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实战演练





《自然保护地》期刊举办学术研讨会


华东院志愿者在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展自然教育志愿服务


华东院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职工文艺汇演

  激光雷达监测技术领先,林草生态网络森林防火感知系统技术领先,湿地监测评估技术领先,“云臻+”系列智慧监测平台技术领先,《自然保护地》期刊全国独一份……
  从监测、规划,到人才培养和输出,全面发展是“一贯风格”。
  素质强,效率高,不光是全国林草中心工作技术支撑的国家队,更是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华东调查规划院(以下简称“华东院”)的好口碑源于多年来的厚积薄发和创新发展。
  2024年,华东院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党组决策部署,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聚焦林草中心工作,放眼全局谋发展,锁定重点求突破,助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
  锚定“七个注重”
  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2024年,华东院认真贯彻全国林草工作会议精神,锚定“七个注重”积极推动重点工作,承担各类指令性任务共15类124项,为国家制定林业和草原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年,华东院参与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得到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表彰,荣获先进集体称号。
  开展全国林草湿荒普查。率先完成2665.5万个地类不一致图斑判读(复核),指导完成监测区1.5万个样地的外业调查,应邀参加各地技术培训44次;同步完成全球森林资源评估遥感调查。
  做好林草综合执法和湿地技术支撑。完成监测区19.4万个变化图斑判读和处理,及时分发相关派出机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选派技术人员参加“护绿行动”、林长制督查考核、三北地区林草湿荒资源综合执法专项行动等7项工作;完成全国40处国家重要湿地申报材料审查、省级重要湿地发布情况月度统计分析、监测区19处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全国147处2025年中央财政湿地补助项目入库审核。
  参与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监测评估以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完成监测区试点单位项目入库和技术审核,编制提交评估报告;协助推进全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报送;参与国家公园典型问题调研,编制《国家公园集体人工商品林现状及处置措施报告》。
  完成全国林地定额自查情况汇总分析以及赣粤两省林地定额执行情况复核;完成浙江、江西等6省2024年天然林保护修复和退耕还林还草外业验收和报告编制;完成贵州、广西等8省(区)松材线虫病疫情调查核实工作;参与新疆、宁夏、内蒙古等“三北”工程重点区造林绿化质量成效评价,完成重点项目调研及评价报告编制。
  参与顶层设计。参与修制订《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办法》《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技术指南》《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编制规范》《森林认证与生态产品认证自筹研发项目管理规定》等。
  紧扣改革重点
  服务林草生态建设有成效
  智慧赋能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十四五”期间,华东院重点打造森林防火信息化建设特色品牌,先后完成了《应急管理部 国家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指挥平台初步设计方案》《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开发》等工作。2022年以来,华东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联合研发的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全方位提升了大兴安岭地区的森林火灾综合防控能力,逐步形成“天、空、塔、地”预警监测体系和“资源调度+兵力布防”指挥扑救体系、“多维感知+智能分析+联动处置”应用模式,先后有效处置84起火情,平均火情处置时间为1小时36分,快速响应能力突破历史纪录。目前,大兴安岭森林防火感知系统已成为大兴安岭林业人森林防灭火的重要法宝,在应急部、国家林草局共同组织的“‘北疆护绿’2024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实战演练”中发挥重要作用。
  积极培育“双碳”新质生产力。联合科研院所技术攻关森林碳汇重点研发和“揭榜挂帅”项目,与北京大学联合申报“基于地基激光雷达的阔叶林立木结构测量方法学:弯曲树的挑战”,与中国林科院联合申报“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示范”,与浙江省林科院联合申报“双碳目标下浙江省竹材碳储量评估与低碳发展战略研究”,与国家竹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展竹碳计量监测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等;自主开展国家林草局首批森林认证与生态产品认证研发项目“基于CFCC的森林碳汇认证实践”研究;打造福建省级林业碳汇数智平台,开展林草湿碳汇监测评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研究,科学助力碳汇精细化管理。2024年11月,华东院获批中国森林认证许可,为高水平服务森林可持续经营注入新动能。
  服务地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携手福建省三明市为深化集体林改当先锋、打头阵,探索形成创新经验。一是探索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按照“区位调重、树种调优、蓄积调高”原则,推进福建省三明市生态公益林集中连片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区位布局,逐步将重点区位内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将重点区位外零星分散的生态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使全市生态公益林规模、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森林生态功能更加完善。二是优化低产低效林修复路径。探索开展以生态公益林、人工商品林和天然次生林为主要对象,以退化林、中龄以上林分、针叶林为重点,开展低效林修复试点,探索南方集体林区低效林修复模式、技术标准、管理制度和投入机制。三是开展全域生态公益林高质量培育。探索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引领,制定生态公益林高质量发展试点方案、技术规程、标准体系,积极争取生态公益林分类分步更新改造试点。
  在服务地方林草高质量发展方面出新招、亮实招。协助推进首批国家公园建设,技术支撑地方申报国际湿地城市,深入开展地方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科学提供湿地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修复方案。充分发挥直属院技术优势,在树立大院品牌、深入服务基层方面持续发力,开创高品质服务新局面。
  荟萃科学发现
  聚焦林草智库平台建设
  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2021年,华东院创办《自然保护地》期刊,成为我国自然保护地领域第一份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4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林草科研、推动自然保护地发展为己任,持续推动期刊在学术质量、编辑水平、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新成效,有力促进自然保护地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和成果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
  2024年,《自然保护地》连续两年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被《中国应用型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23版)》收录,成为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首次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4版)》统计源期刊,复合影响因子达1.406,在农业科学综合类112种期刊中排名第27位,取得历史性突破。
  作为2024年度中国农业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团队,《自然保护地》专家型编辑队伍建设持续优化,累计10人次取得出版专业中级、责任编辑和负责人岗位培训职业资格,为全国和区域期刊行业发展贡献智力支持。2024年,依托承担“林草科技期刊智库服务模式与应用实践”“林草科技期刊论文结构化数据标准体系研究”“林草科技期刊集群建设驱动力分析”等编辑学研究项目产出系列成果,获2024年第二十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一等奖,期刊编辑获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24年度优秀期刊编辑、2024年长三角科技期刊优秀青年编辑、2024年中国农业期刊编辑行业青年标兵等荣誉。
  当前,《自然保护地》期刊已迈向持续办刊、平稳发展阶段。2024年12月,编辑部组建新一届编委会和首届青年编委会,严把意识形态、推动科学普及、强化建言咨政、增强学术引领,为期刊发展把脉定调,不断提高出版传播的核心竞争力,为讲好自然保护地故事提供智力支持。
  助力生态修复
  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
  2024年12月2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幕,大会以“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未来”为主题,重点讨论加快土地修复和提高抗旱能力。各国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及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汇聚一堂,共商全球防治荒漠化大计。12月5日,华东院受邀在中国馆举办的“遏制土地退化 助力全球2030目标”土地日边会上作《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主题发言,就项目背景、内容及实施成效等情况向各国参会代表介绍。沂蒙山区位于我国暖温带湿润区域,区域内土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岩石裸露面积大、病虫害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承载力较低,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较大威胁。2021年6月,该项目被确立为全国第一批公布的10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之一。自2021年起,华东院承担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总体规划、作业设计等全过程规划设计咨询,涵盖退化公益林修复和森林质量提升、森林保育、生态脆弱区造林、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有害生物防治等5类35项治理工程。科学指导项目实施后,沂蒙山区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得到缓解,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绿水青山、沂蒙画卷”基本绘就,成为我国暖温带湿润区域退化土地修复的生动案例,为全球退化土地修复提供实践经验。
  全面从严治党
  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目的是更好推进事业发展,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2024年,华东院党委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劲,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韧劲,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干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职责,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业务深度融合推动全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落实党建主体责任。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定,全年召开党委会议30次,研究重要议题171项;召开院长办公会20次,研究议题79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部署安排,分批分期轮训,抓实教育培训全覆盖,开展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12次,班子带头讲党课7次,研究意识形态工作3次。
  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持续深化“双建争先”工程,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第六党支部荣获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名党员获评省直机关优秀党务干部。深化院班子党建联系点制度,坚持“一支部一品牌”,组织各支部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读书班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以学促干,凝聚共识,以变革之“破”推动强院之“立”。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全院共开展集中学习79次,举办读书班22次、党课20次、主题党日活动42次,警示教育基地学习31场次,党纪廉政谈心谈话12次,完成专项整治整改问题12个。
  持续开展“我为基层办实事”活动。坚持以党建带团建,与兰溪市横溪镇里董金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捐赠生态帮扶专项资金10万元,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购定点脱贫县农副产品45万元;与中国湿地博物馆共建共联,开展自然教育志愿服务,被评为优秀服务团队。全年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350余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近700小时,社会反响良好,志愿服务已成为华东院的一张闪亮名片。关注干部职工急难愁盼问题,在全院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做到“零距离”纾难解困,“心贴心”排忧解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倡“认真工作、快乐生活”理念,通过举办职工运动会、文化节、主题歌咏会、文艺汇演、讲书比赛、青年联谊、各类团建等活动,开展紧急救护、心理健康辅导讲座,关心慰问婚、育、病、难、退等特殊群体,推进先进职工之家建设,营造温暖和谐、比学赶超、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
  加大人才干部培养力度。通过科学有序开展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择优选拔年轻处级干部等措施,人才干部队伍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全院职工平均年龄38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67.9%。中层(处级)干部平均年龄43岁,“80后”占比68.2%。
  华东院深入践行“两山”理念,聚焦国家林草局中心工作,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主责主业,积极谋划部署,做好技术保障,推进清廉建设,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以更高水平推动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绿色时报  2025-01-24

关键词 林草生态网络  激光雷达  湿地监测  林草生态  林草湿荒普查  森林可持续经营  林草智库  图片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