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2018年10月25日讯 张新萍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已经30余年。30多年来,她从对竹子所知甚少的西语系学生成长为竹类信息研究的专家,她也十分享受竹藤信息研究与服务带给她的乐趣与满足。
1988年,张新萍担任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项目的副主持。该项目主要包括组织竹类信息培训、国内外调研、出版书籍和杂志等。她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林业研究所、印度林业研究所参加竹类信息方面的培训和学习,还同项目组成员一起赴国外调研。调研期间,她在比利时的Oprins植物园组培实验室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工作和学习,翻译了大量我国竹林培育方面的资料。
1994年,张新萍参与了国际热带木材组织的“以竹代木”项目。在项目执行中,为了促进国际竹类信息交流、学习国外成功竹类开发经验,她与同事组织了大型竹类国际会议,还参与组织了会后的南方考察。她组织专家们走进吉安的竹海考察,使专家们大开眼界。
“张新萍的工作虽是为人作嫁衣,默默无闻,但惠及大众。”时任林业科技信息所副所长朱石麟说,是我带领张新萍进入了竹藤信息研究与服务这一领域,她在这个领域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开展竹藤信息研究时,张新萍还积极参与策划、编辑、出版了不少与竹藤相关的书籍,包括《中国竹工艺》《竹材工业利用》《中国植物图志》《以竹代木》等。其中《中国植物图志》是最为卷帙浩繁、影响深远的巨著。张新萍承担了竹子分类、用途、生长地、利用价值等相关信息的编辑工作。在1994年至1999年的5年间,她邀请专家撰写、修改文章,同出版社编辑一起确定稿件内容的选用、插图的位置,一个字、一个标点,都倾注了她对竹子事业的爱心。此书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几个月就被抢购一空,再版后依然畅销。《中国竹工艺》是她参与编辑的最具艺术性的一本书。她和编委一起,将竹工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她与专家一道,集中整理了我国竹工艺产品的精华,展现了竹根雕、竹篮手工编织等中国竹工艺之美。
在编辑工作之余,张新萍撰写发表了10余篇学术论文。论文涉及世界竹藤发展趋势、国内外竹产业及产品开发、竹类信息搜索、竹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中华竹文化等多个主题,既有对竹产业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也有对地区特色竹类开发经验及国外竹类开发前沿的总结;既包括实用类的竹类生产、发展信息研究,也对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内涵进行了探讨,为竹类开发利用提供信息基础。
张新萍对竹藤刊物编辑出版事业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受到外界好评最多,也是自豪感和成就感最大的一项工作。张新萍是《世界竹藤通讯》(前身为《竹类文摘》)的创刊人之一,她与这份刊物的感情也最为深厚,她见证了这份国内唯一报道竹类和棕榈藤类植物相关信息杂志的初创与成长。2003年,张新萍任《世界竹藤通讯》主编,创刊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办刊经费。自筹经费谈何容易。但她不想轻易放弃,她利用开会、出差的机会,主动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赞助,多种途径争取经费,将杂志办得有声有色。
10余年来,张新萍带领编辑部人员,一起探讨如何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提高期刊知名度,不断调整期刊的栏目,增设专利、园林、竹藤前沿等栏目。期刊关注生态、放眼国际,报道国内外与竹子利用相关的重要资讯。其读者不仅是林业工作者,还包括城建、医疗、室内设计等所有与竹材料应用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与从业人员。
张新萍不断征求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实时了解读者的需求。读者称赞说:“杂志报道非常全面、新颖,紧跟学术前沿步伐。”她感到无比欣慰。2016年,为顺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杂志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搭建了展示竹材利用科技成果、传播竹文化的新媒体平台。经过全体人员的多年努力,杂志先后被国内外主要检索机构收录,历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曾被评为“RCCSE 中国权威学术期刊”。
张新萍说:竹藤还有很多奥秘等待人们探索,我将一生情注竹藤。
中国绿色时报 2018-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