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 林业行业动态

他们让野生动植物案件铁证如山



中国绿色时报9月15日报道(通讯员: 孟姝轶) 一块熏肉牵出杀害金丝猴案件, 一堆骨头揭开虎案疑团……涉及人的案件, 由法医来运用医学技术对有关人身、物品或物质进行鉴别、鉴定; 涉及野生动植物的重大案件, 就要依靠动植物法医了, 他们就是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
  中心服务社会15年, 承接了500多起重大野生动植物案件的物证鉴定, 累计案值超过25亿元, 从未发生一起鉴定失误。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党委书记、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主任张伟说: “面对物证, 如果我们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涉案人员就可能被判刑甚至重刑; 如果鉴定为非保护物种, 涉案人员就可能无罪释放, 或仅接受行政处罚。我们的鉴定结果人命关天, 容不得一丝闪失。”
  十几年前, 某海关缉私局查获了1800多根动物角, 经某些专家鉴定为犀牛角。当时, 每根犀牛角的案值为25万元, 走私这么大数量的犀牛角, 犯罪嫌疑人可能要面临死刑判决。为慎重起见, 海关缉私局又请检测中心的专家景松岩和金煜去现场进行复核检验, 结果均为水牛角, 避免了一起冤案。
  还有一次, 某海关查获了走私的380多张蛇皮, 其中最大的有3米长, 经某机构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蟒蛇。后经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鉴定为爪哇瘰鳞蛇, 并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经过多次纠错, 检测中心过硬的技术赢得了国内主管部门和执法部门的信任。2007年, 在国家林业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赛加羚羊、穿山甲、稀有蛇类资源保护和规范其产品入药管理的通知》中, 明确委托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负责有关的技术监管。2008年, 广东深圳海关缉私局将检测中心确定为定点鉴定单位。
  司法的公正在于不让人蒙冤, 同时也不让犯罪分子逃脱法律的制裁。2004年, 四川省森林公安部门把4块熏肉送到了检测中心。从形态上已经无法鉴别这是什么物种, 只能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一出, 连警方都大为震惊, 这4块肉竟来自3只国宝级动物——金丝猴。在铁证面前, 犯罪嫌疑人终于承认了犯罪事实, 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动物数量的判定是量刑的关键。”检测中心副主任徐艳春介绍说, “在那次鉴定中, 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的物种检测技术鉴定出了物种, 再通过个体同一性鉴定技术分析个体数量。例如一堆虎骨, 是来自一只老虎还是多只老虎?一麻袋熊掌,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整体数量除以4就认定是来自多少只熊。”
  不仅这些, 比如同一物种, 它们的形态、DNA等所有特征都是一致的, 如何鉴定它们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饲养的?这曾被视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 人工饲养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差别可能导致最终量刑的巨大差异。今年, 徐艳春在《国际法医科学》上发表论文, 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思路: 与人工饲养动物相比, 野外动物的骨骼密度更大一些, 并用青蛙作为实验对象验证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在国际刑警组织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上, 检测中心的技术力量和成就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除了帮助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 检测中心还研发了中国象牙原料及制品注册管理数据库, 为我国争取进口象牙的国际份额、拯救传统象牙雕刻工艺立下汗马功劳。据负责建立数据库的专家金煜介绍, 通过这个数据库, 可以实现从原料、制品到市场、用户的全程跟踪监管。2008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常委会批准中国在严格条件约束下从非洲4国进口象牙60吨。2009年, 公约秘书长威廉姆·温斯泰克到东北林业大学考察数据库的监管作用后表示, 世界上其他国家对于象牙的监管都没有达到如此精细的程度, 这套数据库不仅可以应用于象牙原料及制品的监管, 对其他濒危物种的管理也有借鉴意义。
中国绿色时报 2011-9-15

关键词 植物 

相关图谱

扫描二维码